国联民生证券整合前夕,民生投行合规难题待解,IPO撤否率飙升项目告急

   发布时间:2025-02-14 22:06 作者:沈瑾瑜

近日,随着“国联+民生”合并的迅速敲定与完成,市场焦点逐渐转向合并后国联民生证券的各项业务整合,尤其是投行业务。投行业务历来是民生证券的强项,市场排名靠前,而国联证券近年来也在投行业务上持续发力。然而,直接接手民生证券的投行业务是否真如理论上那般高效,还需细细审视。

从投行业务质量来看,民生证券近年来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中证协连续两年将其投行执业质量评为C类,2024年债券业务及财务顾问业务评级同样垫底。民生证券还频频收到监管罚单,合规内控问题凸显。这些迹象表明,公司在执业质量和内部管理上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业务层面,民生证券的投行业务也遭遇了滑铁卢。2024年,公司主动撤回了29家IPO项目,撤否率高达60%以上。进入新的一年,仅前两个月就又有3家IPO保荐项目被撤回,撤否率飙升至75%。这些撤回的项目中,不乏存在清仓式分红、带病闯关、业绩变脸等问题,对民生证券的后续业务规模和业务质量构成了严峻挑战。

目前,民生证券储备的IPO项目已大幅减少至9家,科创板在审项目更是为零。这一现状无疑给合并后的国联民生证券投行业务整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具体来看,民生证券撤回的IPO项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例如,中达新材存在现金流与净利润不匹配、外销收入真实性存疑等问题;华兴股份则存在发行期“清仓式分红”情况,分红后公司仍背负短期债务,却计划募资补充流动资金;森峰科技则因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较弱等问题撤回IPO申请。这些项目的撤回,不仅暴露了民生证券在合规风控方面的不足,也引发了市场对其投行业务质量的质疑。

民生证券在2024年收到的10多张投行业务罚单,更是揭示了公司在投行业务合规管理方面存在的“顽疾”。这些罚单涉及的问题包括收入确认认定依据核查不充分、研发内控缺陷及研发费用准确性核查不到位等。这些违规行为不仅损害了民生证券的声誉,也给合并后的国联民生证券带来了潜在的法律和财务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民生证券已连续两年被评为C类投行,这一评级无疑对其市场声誉和品牌形象造成了较大影响。这不仅会影响公司后续的承揽工作,增加合规成本和运营压力,还可能拖累合并后国联民生证券的整体业务表现和市场竞争力。

面对这一现状,国联民生证券已迅速行动,设置了领导小组和五个专项工作小组进行整合工作。其中,投行业务整合是重中之重。国联证券的投行子公司华英证券将与民生证券投行业务整合,成为新的投行子公司。投行子公司的董事长将由国联证券副总裁徐春担任。这一举措旨在消化民生证券存量项目的潜在风险,同时避免业务收缩对合并协同效应的影响。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券商并购潮中,投行业务整合的关键在于平衡规模效应与质量管控。国联民生证券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明确整合目标和战略定位,加强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优化业务结构和提高运营效率。同时,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确保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支持业务的发展。

对于合并后可能面临的由民生证券遗留项目引发的潜在风险和负面影响,国联民生证券也需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监管已经多次强调了“申报即担责”的原则,即使保荐项目最终终止,保荐人的违规行为也会在查实后受到相应处罚。因此,国联民生证券需要加强对民生证券此前项目的审查和整改工作,确保合规运营。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