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啤酒与其长期合作伙伴重庆嘉威啤酒之间的法律纠纷近日有了新的动态。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对两者之间的合同纠纷作出了一审判决,要求重庆啤酒(以下简称“重啤”)向嘉威赔偿3.5亿元人民币。
针对这一判决,重啤迅速作出回应,表示对判决结果持有异议,认为一审法院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上存在错误。公司明确表示将提起上诉,并计划重新审视与嘉威之间的合作关系,以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
重啤不仅在法律层面对判决提出挑战,还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份详细的声明,坚决表明上诉的决心,并澄清相关事实。声明中,重啤回顾了与嘉威之间长达33年的合作历史,特别是1992年双方签订的《联合协议书》以及2009年签署的为期20年的《产品包销框架协议》。重啤强调,尽管公司历来产能充足,无需嘉威代工,但出于对历史发展的尊重,公司一直履行包销协议。
然而,重啤也指出,嘉威试图超越协议范围,获取更多不当利益,这是重啤无法接受的。重啤进一步解释说,2009年的包销协议是在重啤国企改制和嘉士伯集团入股的特殊背景下签订的,尽管后来国企改制完成,但“新重啤”依然严格履行协议。自2020年起,尽管嘉威持续通过诉讼和舆论施压,重啤仍坚守协议,未曾违约。
重啤在声明中详细披露了与嘉威之间不对等的合作关系。嘉威作为一家高度依赖包销协议存续的工厂,没有自有品牌,无需拓展市场或投入核心技术研发。在协议框架下,嘉威作为不能对外销售啤酒产品的代工厂,长期锁定超额利润,这对重啤极为不利。重啤列举了“平进平出”、“同增同减”以及长达20年的协议期限等问题,指出这些条款使得重啤承担了所有市场风险,而嘉威则享受了无风险的长期固定收益。
针对嘉威指责重啤封杀和打击“山城”啤酒品牌的说法,重啤予以坚决否认。重啤表示,“山城”品牌不仅从未消失,反而保持稳健发展。自1958年建厂以来,重啤一直同时运营“山城”和“重庆”两大本土品牌。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啤酒行业高端化趋势的到来,“重庆”品牌迅速增长,销量逐步超越“山城”,但这并不意味着“山城”品牌被忽视或打压。
重啤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山城”品牌销量超过16万吨,相当于3.2亿瓶(500ml),在重庆市场依然占据重要地位。重啤还指出,嘉威多次书面提出减少或停止代工“山城”品牌,转而希望代工利润更高的“重庆纯生”品牌和“乐堡”国际品牌,这与其维护民族品牌的言论形成鲜明对比。
对于双方在“山城”啤酒品牌使用上的争议,重啤重申,“山城”品牌是其自1958年成立以来就打造并拥有的自主品牌,拥有完整所有权。嘉威无权擅自使用“山城”商标,包销协议在2029年1月到期后,嘉威的“山城商标使用权”也将随之终止。
在声明的结尾部分,重啤强调了其在重庆市场的深厚根基和未来发展决心。自2013年完成改制以来,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期,不仅立足重庆,还积极拓展全国市场。目前,重啤已成长为中国第四大啤酒公司,年营收近150亿元,其中重庆本地营收约3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