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手机厂商纷纷跨界涉足机器人领域,成为行业新动向。近日,荣耀宣布成立新产业孵化部,专攻具身智能领域,紧随vivo进军机器人市场的步伐。
这一跨界举措并非偶然。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据专业数据预测,2025年出货量增长率将大幅下滑,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相比之下,机器人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潜力巨大。面对这样的市场格局,手机厂商凭借在AI计算、传感技术和智能交互等领域的深厚积累,意图通过技术复用和生态协同,抢占下一代智能终端的先机。
手机厂商们的布局版图不断拓展,从家庭服务领域延伸至工业制造,再进一步涉足智能生态构建。然而,跨界之路充满挑战。技术上,机器人软硬件深度融合的要求高,算法复杂,环境建模存在瓶颈。成本方面,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导致成本高昂。具身智能专业人才极度匮乏,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
荣耀在新产业部门下设多个实验室,包括具身智能实验室、交互安全实验室等,致力于推动全新生态系统的建立。vivo则早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透露,已成立机器人Lab,重点布局消费级市场,推出针对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华为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更为广泛,不仅注册了“MateRobot”商标,涵盖多个领域,还在工业和家庭领域推出了多款机器人产品。
其他手机厂商如三星、小米、OPPO等也在机器人领域有所布局。三星在CES 2025上宣布,其家庭智能机器人Ballie将正式量产交付。小米则分阶段推进仿人机器人制造系统落地,OPPO则展示了小布家庭机器人和第三代四足机器人QRIC。
然而,手机厂商在布局机器人赛道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技术瓶颈成为首要难题,机器人需要实现自主感知、决策与执行,对算法和动态环境建模能力提出极高要求。高昂的硬件成本也是一大障碍,核心部件如减速器、传感器和芯片大多依赖进口。据了解,这些部件的价格昂贵,国产化率不足,进一步增加了成本。
为应对这些挑战,部分手机厂商开始采取行动。华为旗下极目机器公司专注于研发关键性技术零部件,承担华为机器人项目中的硬件相关工作。小米则投资了小雨智造,专注于打造“一脑多形”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提升机器人的泛化能力。然而,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依然严峻。据预测,2025年我国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450万,其中具身智能方向的人才缺口占比较大。
为吸引人才,手机厂商不惜开出高薪。vivo为招聘机器人首席科学家岗位,年薪最高可达120万元。然而,机器人领域资深算法工程师的年薪也超过80万元,相比手机行业溢价50%,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薪酬压力,增加了人才获取的难度。